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三月 29, 2024 星期五 多雲 25° 81%

360公頃濕地緩衝區 規劃界倡釋出起樓

2020-11-24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土地供應緊張,政府亦急於尋找合適用地建屋;針對社會近年提出的土地供應選項,均難以解決燃眉之急,有規劃界人士近日特別到新界北部實地視察,留意到用作分隔濕地與城市之間的濕地緩衝區,仍有三百六十公頃可供發展。曾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的杜立基提出,政府可進一步放寬緩衝區內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由現時約零點二至零點四倍,增加至平均約兩倍水平。他亦留意到,現時濕地緩衝區內已有約一百八十公頃由發展商持有,並獲批建低密度住宅,可建約八千伙,惟若政府可進一步放寬至二至三倍,可建單位將會增至五萬伙,相當於全年私宅及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的總和,有助回應住屋需求。   政府近年公布,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得一百六十一方呎,比起亞洲多個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東京及深圳等,人均居住面積更細。政府為增加土地供應,近年採取多個渠道覓地,當中包括推出備受爭議的明日大嶼填海計畫,惟一直被批評「遠水不能救近火」。有規劃界人士指出,位處新界北部的濕地緩衝區,現時尚有部分用地,至今仍有大量未被開發用地。   本港的北邊主要為生態價值較高的濕地,城規會於一九九九年在后海灣一帶劃設濕地保育區和濕地緩衝區,其後範圍再延伸至蠔殼圍及馬草壟一帶。資料顯示,現時濕地保育區佔地約一千七百多公頃,濕地緩衝區則主要位於保育區以外的五百米範圍,佔地約一千二百公頃,當中有約一半的面積,涉及約六百公頃,現時已作住宅發展及工業用地等用途。至於另外六百公頃,當中有約六十公頃為漁塘,其他用地則為農地及棕地等用途,當中部分棕地現時用作貨倉等物流用途。   曾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的杜立基認為,緩衝區的用意在於分隔市區及濕地,而非一刀切不能發展,因此若經過適當的設計及規劃,遷就生態環境,以避免住宅影響區內生態,則理應容許於區內建屋。他指,區內現時能夠發展的用地,普遍僅約零點二至零點四公頃,未能有效善用相關用地,因此建議政府可進一步將該緩衝區的地積比率,因應各地皮不同的情況,平均放寬至兩倍水平。   杜立基稱,濕地緩衝區內,現時已有約一百八十公頃由發展商持有用地,已獲批建低密度住宅,惟僅約零點二至零點四倍,可建約八千伙;但若政府批准發展商放寬至一倍,可建單位則可增加至兩萬至三萬伙水平,若政府進一步放寬至兩至三倍,料將可放寬至五萬伙水平,可建供應伙數為政府全年私宅及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總和。   規劃師林家輝表示,由於本港位於內地以南,同時亦鄰近太平洋,因此現時的濕地位置,為候鳥由太平洋飛往陸地後,首個覓食的位置,然後再起飛往內地;至於轉季時,同時亦為候鳥飛往太平洋前,最後一個覓食點,因此若濕地緩衝區樓宇過高,則會影響雀鳥飛行路線,因此區內建築物高度不宜過高,僅適合低密度發展,即使發展商建屋,亦有責任保育鄰近的濕地及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