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3, 2024 星期一 大雨 25° 88% 雷暴警告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疫情肆虐樓市添變數 政府宜主動出擊締機遇

2022-02-15    經濟日報
去年底各界展望今年樓市時,普遍抱樂觀態度。豈料新年伊始,香港便爆發第5波疫情,樓市前景再添變數,各類物業中尤以商用物業所受的打擊最大。 中美爆發貿易戰後,外資在港的擴張步伐已有別以往。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的步伐息息相關,去年第4季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多個行業經歷調整,影響內地企業在香港寫字樓的需求。香港今年經濟前景,亦受內地經濟增長左右。 香港採取「清零」抗疫政策,檢疫要求嚴謹,有傳部分外資因此考慮遷往其他國家,相信屬個別情況。香港於大灣區和內地仍有優勢,其他地方難以取代。只是香港尚未能與內地通關,營商者只能繼續採取保守策略,難作長遠預算,影響對商廈的需求。 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希望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創新科技中心等地位。誠然,香港飽受疫症打擊兩年,按現時疫情發展,短期難望突破。政府在全力抗疫同時,實在需要鋪墊推動經濟發展策略,採取主動角色,摒棄「大市場小政府」管治理念,伺候時機,適時彰顯及重塑良好的投資環境,如提供稅務優惠等政策,鼓勵和吸引企業在港投資,帶動對商用物業的需求。 政府應鼓勵新興產業 政府亦應鼓勵及引進新興產業,如國際資產管理、家族辦公室業務、醫療業等。近年寫字樓租金已顯著回落,中環等核心區租金與其他地區已拉近。加上近年氣候變化,企業對ESG的關注和要求與日俱增,香港有很多合適和優質的商廈供選擇。 如香港政府能在國策的支持下,訂立在大灣區的理想發展方向,並有效對外推廣,不難擺脫過去兩年疫情對香港經濟帶來的困擾。若大灣區能發展成與三藩市灣區及東京灣區媲美的經濟體,將對香港未來商業地產帶來龐大及穩定的需求。政府需要強化香港在大灣區擔任的重要角色,其中一個角色是為大灣區內企業提供良好的集資環境,提供發展機遇,培養更多產業,發揮區內互補作用,香港寫字樓市場亦可望受惠。 撰文 : 區建強 仲量聯行估價諮詢部資深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