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3, 2024 星期一 大雨 25° 88% 雷暴警告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趙建:全國城市圈 最看好大灣區

2022-07-14    明報
【明報專訊】中國幅員廣闊,投資內地樓巿也要找對地方,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近日出席「南開金融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時分析,內地城鎮化比率於2013年以來一直上升(見圖1)後,未來焦點不再是興建新城市,而是加強現有城市管理,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也不再單打獨鬥,而是圍繞着這些大城市擴張,形成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圈(見圖2)。當中,粵港澳大灣區可望藉着香港此國際城市對接世界的資源,而且深圳是次應對新冠疫情得宜亦充分顯示高效率的優勢,前景最值得看好。 本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擁有「一國兩制」優勢,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趙建表示,他也十分看好本港及大灣區發展前景,「香港發生了大變局之後,今年肯定是要重新通關了,香港的重新定位,經過新時代的規範發展之後,之前可能處於不斷調整,現在無論是新一任特首,還是跟大陸之間的關係,經過重新確立之後,可能會有更高水平的開放,它畢竟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新的香港如何更好對接世界的資源,完成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從而帶動珠三角的發展,『深圳+香港+廣州』這3個城市形成新的、更加廣義的城市群的概念,我覺得這是有更加大的發力。」 城市的發展、城市化亦離不開整個時代的背景,趙建指出,城市化是中國「五個現代化」之一,其他是全球化、工業化、市場化、貨幣化。當中,「全球化」導致沿海城市崛起,哪一個城市能夠連接全球市場,就會迅速崛起。「工業化」由過去以北方為主的重工業轉到工業服務業,轉為以數字科技創新創意為主的產業,故此亦看到一些新興城市的崛起,例如杭州作為新的「互聯網之都」、深圳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像華為等一系列先進的企業集聚的城市正在崛起,這跟時代發展是相伴隨的。 深圳成功防疫 科技創新競爭力強 趙建表示,新冠疫情在中國以至全球斷斷續續爆發已經踏入第3個年頭,故此目前要分析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必須要看它應對疫情的表現,而深圳作為大灣區龍頭城市之一,在這方面表現非常出色。他以自身經驗說明:「我剛從外地跑到深圳,感覺深圳的效率確實高,基本上很快便能進行核酸檢測,結果亦快速往手機上傳」。他認為,在上述情况下,人們會對深圳有更好的重新認知、對它的競爭力會有更好的評價。 根據趙建的分析,疫情對城市最大影響是讓人與人之間難以正常的面對面交流,這會損失大量的創新、創意的外溢,故此,像深圳般成功有效控制疫情十分重要:「人與人之間必須當面交流,這個交流可能是一個表情或者在交流過程中互相情緒渲染會發出一些新火花,另外還會產生信任,這是城市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條件。疫情的管控讓我們把大量活動搬到網上,人與人之間不能見面,這帶來大量交流之間的信息損耗、亦不能產生信任,這尤其是對以知識資本、高端創意人才為核心的一線城市產生重大影響。」 創新靠靈感觸發 面對面交流重要 趙又表示,真正創新的湧現,是靠靈感觸發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創業者面對面進行交流、喝咖啡的頭腦風暴(brainstorm)而突然冒出新的想法,而疫情發生之後,帶來了更多的網上交流,對創新、創意的活動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本港及大灣區經濟未來一大亮點,是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本港如何在短期內像深圳般成功控制疫情,亦十分重要。 至於長三角城市群,趙建分析,傳統上是國際大都會的上海,今年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修復,而上海將來如何更好地與現屬「互聯網之都」的杭州及「智能製造之都」的蘇州等崛起中的城市產生協同效應,亦是值得期待。 明報記者 葉創成 [葉創成 樓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