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4, 2024 星期六 微雨 24° 90%

政策「貼市而行」助樓市復元

2023-04-03    星島日報
筆者經常接受傳媒訪問,話題大多圍繞香港房地產市場,除土地房屋政策,記者們大多希望了解推盤策略及定價參考,雖則樓市瞬息萬變,筆者一般以貼市推盤為銷售方針。同一道理,不少市場人士也認為政府在制定樓市政策時應「貼市而行」,但俗語有謂 ──「計畫趕不上變化」,若某些已實施的政策,不再配合市場的最新發展,又或引致市場出現一些預期以外的狀況時,政府應果斷迅速去作出調節,實時解決問題。筆者在本文嘗試回顧過去一些樓市政策,並解讀住宅市場相應產生的現象。 按揭保險計畫於1999年推出後,有效地協助銀行管理貸款風險,令其可提供7成以上的按揭。於2008年12月前某時段,貸款成數可達95%,貸款額最高上限為2000萬元,當時置業人士相對容易獲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及銀行批出高成數貸款。 一手市場成為主導   隨着金融風險上升,金融管理局逐步收緊按揭批核條件,包括:降低借貸成數上限及加入壓力測試。至2011年中,600萬以上的住宅不再獲得按保計畫下之高成數按揭;2013年2月計畫再度收緊,9成按揭只適用於400萬或以下之住宅物業,400萬至600萬元只可承造8成至9成。 納米樓成行成市   在此政策下,首次置業人士若沒有充足的首期,於一手或二手市場難以購買600萬以上之物業,發展商為吸納這批客源,在無計可施下提供銀行以外的二按,以減低他們的首付壓力,協助其置業。一般市民以為發展商從二手市場搶了不少買家,實際是這批潛在買家,在沒有發展商二按的協助下,根本沒能力置業。二手住宅市場在這嚴苛的按揭政策下,亦難以有所突破。   土地短缺問題持續,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發展商無奈地高價搶地,成本因而上漲,可惜買家購買力有限,再加上在未有「林鄭Plan」及「波叔Plan」前,買家貸款困難重重,發展商只能扭盡六壬將單位面積縮小,令單位售價達致買家可負擔的範圍。在這惡性循環下,單位愈造愈細,以致納米樓成行成市。隨着政府放寬按揭限制,買家可購買面積大一些的單位,超細面積住宅單位不再是主流產品。 建築期付款計畫比例飆升   2019年推出的「林鄭Plan」及2022年「波叔Plan」皆為及時雨,協助不少首次置業人士於二手市場尋覓居所,贏得不少掌聲。尤其是「波叔Plan」,那段時間適逢不少中產人士賣樓移民,彌補了市場突如其來的出售潮衝擊,平衡了供求。可惜計畫適用範圍只是「現樓」,故首置市民在一手「樓花」市場尋覓居所時,只可選擇建築期付款計畫,即在購買時先付少量訂金,在物業完成建造後獲得銀行貸款才完成交易,於這按揭政策下,選擇建築期付款計畫買家的比例大幅度飆升,對不同持份者均帶來風險。   由於買家未能立即「上會」,若因市場變化或入息轉變等因素影響其成交時的按揭批核,可能導致成交不能完成,「撻訂」收場,首期付諸流水。作為賣方的發展商,亦可能因此影響其現金流,增加其發展壓力,一些財力不足的發展商,項目有機會因此「爛尾」。 銀行方面,不能在買家購買時提供按揭,只能坐着等物業建造完成時才可作出按揭申請批核,哪怕他們有「水晶球」,也難以對買家作出任何承諾,增加業務難度。   筆者認同大部分現有政策可達致政府預期的效果,惟政策同時亦會帶來其他問題,只有「貼市而行」作出適時調節,才可令市場健康發展。 溫偉明嘉華國際營業及市場策劃總監(香港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