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7, 2024 星期一 短暫陽光 有驟雨 29° 79%

房地產與經濟關係

2023-04-04    星島日報
「十次危機,九次地產」,這基本上是任何有一些經濟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尤其是亞洲地區,日本的迷失三十年,香港1997至2003年經濟困境。即使西方社會家庭資產配置房地產的比重較亞洲家庭低,一樣有2008年次按危機。本期我們從普遍性的角度來簡談,房地產對經濟有何重要性。   從正面角度來看,房地產經濟發展可以大有幫助。典型的經濟發展過程是城市化和產業升級:一個經濟體(試想像從前的中國),沒有完整工業體系,主要是農業,農村有大量人口。於是,一旦發展工業,大量的農民便變成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只要入城打工的收入高於務農收入,農民工便會持續入城,為工業帶來發展動力。這便是所謂人口紅利。但工業要發展,經濟體免不了要興建基建配套,例如港口、鐵路等,錢從何來呢?其中一個可方法便是運用房地產。   首先,和古代時的鹽鐵專賣一樣,房地產也是有剛性需求屬性的,以住宅為例,每個市民的一生,總繞不過「住」這個問題。而透過房地產來為經濟融資的高明之處,是在於融資量大,而且可以有正循環效應。以簡單的賣一幅住宅地為例子,政府先賣給發展商,地產商再賣給居民,居民則以其未來三十年的收入作押,來承做按揭並買入住宅。因此政府透過賣地行為,便可間接套取到居民未來三十年的勞動價值,此為融資量大;同時,政府如將賣地所得用於基建,修橋築路,令城市更宜營商、更宜居,土地價值又會進一步上升,下次賣地可賣得更貴,同時,第一批買入土地及住宅的發展商及小市民,由於土地價值提升,亦會因此而受惠,產生正循環效應。   但有關正循環在甚麼時候完結呢?不難想像,農民入城總會有完的一天。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人口不斷往更高線城市遷移的過程。農村居民為了更好生活,從農村走入了低線城市,然後又從低線城市走往更多工作機會的一二線城市,累積一定本錢後便置業落地生根。然而,當農村人口該進城的都已進城,農村亦因為人口稀缺,務農所得與打工相若時(即所謂路易斯拐點出現時),進城潮便會結束,城市化便會減緩甚至停止。新增人口無以為繼,住屋需求少了,土地需求也會無以為繼。此時如果居民槓桿率過高(即借了太多錢投入房地產),但資產價格因為無人接盤,或出現經濟危機而有下行壓力,便會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意即因為居民整體負債較高,資產卻不斷縮水,為了償債只能不斷減少消費,當居民整體都這樣做時,便會形成惡性循環,令經濟陷入衰退,一如日本迷失三十年的情況。   然而,解決這種問題,城市比國家易處理,一線城市比低線城市易處理,原因是城市體量較小,只要有能力吸引到一定外來人口流入,而一線甚至超一線城市,對人口吸引力又是最強的,這也是為何內地的北上廣深,或紐約、倫敦,甚或是香港,地價多年來始終相對堅挺並向上的原因。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黃子燊 理財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