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6, 2024 星期一 間有陽光 27° 91%

救市最後機會 撤辣已是共識

2023-10-19    東方日報
本港樓市跌跌不休,已直接影響經濟市道,隨時引爆金融危機。面對救市最後機會,社會各界均要求港府盡快撤辣,激活樓市。然而,港官一直擺出「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敷衍態度,不是煞有介事聲稱「樓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就是力指現在樓市只是「有序調整」虛應故事。但隨着樓市低處未算低,地產界死翹翹,業主心慌慌,連帶港府賣地收入亦大受打擊,下周發表的《施政報告》,顯然已不可能迴避撤辣問題。 樓市委靡 一潭死水 社會有識之士要求撤辣的呼聲一浪高於一浪,本報近年來更是不厭其煩痛陳利害,提醒港府再不撤辣,樓市勢必玩完,可惜高官擇惡固執,畏首畏尾。如今樓市委靡,一潭死水,可謂被本報不幸而言中。最近地產業界接連發聲,就連行會成員都表明現時應全面撤辣,直指樓市危如累卵,辣招即使未能即時全撤,最起碼也要豁免外來人才在港置業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並取消港人3年內轉售物業而繳付的額外印花稅,不應再「懲罰」有意買樓收租的市民,堪稱一語中的,高官會否聽得入耳呢? 可以看見,本港樓價只升不跌的神話早就破滅,整體樓價自2022年中開始見頂,至今已從高位回落18%,大約重返2017年水平。外界預測,明年上半年將再跌5%,高價摸貨的業主固然血本無歸淪為負資產,即使是一般業主,身家也隨樓市下跌而大縮水,自然影響消費意欲。而財富減少影響資金流轉,也令市民及商界對前景欠缺信心,一損俱損,對整體經濟及金融市道勢必造成骨牌效應。 外界原本寄以厚望的中港通關帶動樓市上揚,結果亦只在今年第一季曇花一現,現在不僅無以為繼,甚至「跌凸」,有人形容樓市最後的「逃生門」已在今年首季後關上,並無誇張。無獨有偶,近日多位前財金官員均提出要激活本地樓市,製造財富效應,否則樓價再跌恐釀成金融危機,絕非危言聳聽。 與此同時,由於市場大幅降價,地產商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面對大量取消預售樓花交易個案,勢必加重財政壓力,成為樓市再下跌的催化劑。事實上,今年第三季一手住宅僅錄得2,510宗成交,按季大跌近三成,創近3個季度新低,業界估計今年全年一手住宅只錄得1.1萬宗成交,創2013年近10年來次低水平。近期多個新盤都割價傾銷,不少更是以「成本價」發售,顯見發展商對後市悲觀,寧願「蝕賣」套現。更不必說,二手盤應聲插水,過去堅挺的藍籌屋苑紛紛失守,業主劈價求售也往往乏人問津。 賣地流標 雪上加霜 正如關注團體指出,當年設置辣招稅,樓市正處於上升周期,但現時面對加息環境,地價下滑,市場面臨重大壓力,樓市辣招弊多於利,早就應該撤銷。所謂時移則勢異,勢異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港府由2010年開始推出樓市辣招,冀短期壓抑當時樓價,但綜觀過去十餘年,市民對住屋的需求屬剛性,本港面對土地供應不足、利率長期偏低等因素影響下,樓價仍輾轉向上。而去年樓市開始下跌,並非辣招收效,而是美國激進加息、環球市況令市民對經濟前景沒有信心。有人認為美國加息周期已完,亦有人預計聯儲局年底前仍會加息一次,眾說紛紜,益發打擊買家信心。 屋漏偏逢連夜雨。港府一直依賴賣地收入作為庫房支柱,但市道疲不能興,這支歌仔已成絕響。市場統計,截至9月,今個財政年度政府賣地收入僅得70.7億元,若連同其他補地價收入,總計不足97.7億元,佔政府全年度850億元賣地收入預測11%,簡直慘不忍睹。春江水寒鴨先知,今年先後有多幅地皮流標,發展商的消極態度反映甚麼,還用問嗎? 財爺陳茂波也嗅到「𤓓味」,表明今年財赤大過預期,近期頻頻釋出開源節流的訊息,包括加稅及縮減部門開支等。問題是,市道不振,加稅只會進一步打擊消費市道及營商環境,經濟雪上加霜。還是那句老話,為政者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既然現時樓市跟13年前截然不同,當然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面對當前窘境,撤辣激活樓市,讓市民對未來重燃希望,方是治本之道。 總而言之,水至清則無魚,樓市撤辣跟港府造地建屋協助基層上樓,兩者不是矛盾,而是能夠雙軌並行。現在已是救市最後時機,整個社會都在叫救命,一味猶豫不決,拖拖拉拉,香港要翻身便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