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31, 2024 星期五 微雨 26° 95% 一號戒備信號

優化輪候制度 促進向上流動

2024-03-18    星島日報
房委會日前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比上一季上升0.2年,較去年6月底的低位5.3年,更累積上升了足足半年;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也上升了0.1年至4年。有關數字與當局聲稱已覓得足夠土地建屋看似矛盾,並令人質疑政府能否兌現到今屆任期內(尚餘3年),將公屋輪候時間在4.5年「封頂」的承諾。 據政府解釋,公屋輪候時間近月徐徐回升,主因是去年的公屋落成量為近5年最低,包括因為有參與多個公營房屋地盤的精進建築有限公司,在2022年底涉及致命天秤意外,導致其負責的相關公屋工程,出現不同程度的延誤。 除了新落成公屋,房委會亦會將因不同原因回收的現有公屋單位,經翻新後重新編配予輪候人士。由於新建公屋大部分都位於新界新發展區(包括屯門、元朗、天水圍、上水、粉嶺及大埔,統稱「新界區」),相對其他區域的公屋單位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因而較短。反觀自市區(港島及九龍)或擴建市區(包括東涌、沙田、馬鞍山、將軍澳、荃灣、葵涌及青衣)的新落成單位不多,絕大部分供應都是來自翻新單位,平均輪候時間因而比新界區單位為長。 新落成公屋不多 根據房委會公布,2023年全年編配予一般申請者的公屋單位只有1.37萬個,本身已較2022年減少1.27萬個。該1.37萬個單位當中,只有約800個為全新落成單位,其餘94%為翻新單位。而按區域分布,2023年編配的一般申請單位,約6200個是來自市區、約4900個為擴展市區、約2400個為新界區,還有約50個為離島區(不包括東涌)。整體供應減少,翻新單位比例較高,而後者又較多來自市區或擴展市區,自然扯高了整體輪候時間。 房委會近年更發現一個新趨勢,有越來越多原本僅申請新界區公屋的輪候人士,在輪候中途改變主意,轉為申請市區或擴建市區單位。有關轉變的原因眾多,有說有關申請人不少為新移民、無業人士或家里有小孩,當初因急於「上樓」而選擇新界區公屋,但其後可能已找到工作,住慣了市區劏房,甚或小孩經已逐漸長大,故寧願多等一些時間,希望輪候到交通較為方便、更接近工作地點、或自己已住慣住熟的非新界地區。也有一個說法,就是部分輪候人士對現屆政府的覓地建屋工作充滿信心,估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將有序回落,故決定轉為申請市區或擴展市區單位。 無論如何,市區及擴展市區單位的申請者增多,自然會拉長平均輪候時間,某程度抵銷了政府提速提量建屋的效果。有部分社會人士就認為,公屋作為一種社會福利及在有限的公共資源下,不應讓申請人有權揀選地區或中途更改選擇,亦有人認為當局應檢討俗稱「三派」的三次揀樓安排。 應公布不同區域輪候時間 為了讓申請人及整體社會,更切實了解最新的公屋供求狀況和輪候時間估算,筆者認為房委會應考慮優化相關的統計和資訊發布,更清晰地公布申請不同區域的平均輪候時間。而隨着香港的公共交通網絡不斷改善,與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還有北部都會區發展可望新增的產業和就業機會。 現時公屋編配的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區及離島區的4區劃分方法,是否仍然合理適切呢?會否因為其名稱及分類方法,而影響、誤導了部分申請人的選擇呢? 此外,現時公屋輪候冊累積有近13萬宗一般申請,雖然已較高峰期回落近2.5萬宗,但相對於每年平均約2萬多個單位供應,即使不計新的申請,數學上仍需約6年才能完全消化。眾所周知,有部分輪候人士可能已因收入或資產增加,而變成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由於當局會等到正式編配單位前才進行有關核實工作,令輪候冊人數存在不少水分。 早幾年曾有人建議,房委會應定期查核或要求輪候人士匯報其最新的收入及資產狀況,但因擔心手續繁複及行政費高而作罷,也有人認為這是部門遇難避事的藉口。 隨着電子政務和大數據應用普及化,以及當局最近加強打擊濫用公屋的成功經驗,現在是否有條件推行有關定期查核呢?有關做法不但可搾走輪候冊上的水分。 更重要是避免部分本已不合資格的人士,故意等到臨近編配時才辭工或轉移資產,造成不公及妨礙社會向上流動。 謝偉銓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