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2, 2024 星期三 微雨 26° 89%

環團:流浮山項目再「侵」濕地緩衝區 當中擬議住宅區大如維園

【明報專訊】為配合北部都會區計劃,政府提出「流浮山/尖鼻嘴/白泥一帶的發展建議」(下稱流浮山發展計劃),為期兩個月的諮詢期明日(5日)完結。有環保團體研究發現,發展計劃使用大量受法例保護的具保育價值土地,包括綠化地帶變巿中心及污水廠、海岸保護區變科技樞紐及旅遊休憩區,更由政府牽頭將濕地緩衝區變住宅區(見表)。 長春社表示,發展面積約740公頃的流浮山項目,當中約124公頃位於濕地緩衝區內,而擬議住宅用途地帶佔約17.6公頃,與維園面積相若,憂北都繼新田科技城及馬草壟項目後再有發展項目「入侵」濕地緩衝區,若全部獲批,會令約1000公頃的濕地緩衝區損失約13%。發展局回覆稱,整個發展計劃力求在發展和保育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發展範圍124公頃重疊濕地緩衝區 政府今年2月推出流浮山發展項目的土地用途概念圖,指流浮山位置優越,與前海僅一灣之隔,兩者可產生協同效應,流浮山將定位為數碼科技樞紐;概念圖顯示,擬議的住宅區主要在尖鼻嘴與數碼科技樞紐之間的海岸地帶,可提供4.8萬至5.3萬個單位。 長春社對比發展範圍及濕地緩衝區,發現項目以北約124公頃位於濕地緩衝區內,當中約17.6公頃劃為住宅用途,但政府於2月公布的概念圖並未提及。 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周藹銓表示,流浮山項目不但有部分範圍「入侵」濕地緩衝區,當中更擬建住宅,與規劃原意不符,擔心政府以剔除濕地保育區或濕地緩衝區的方式,增加項目獲通過的機會,情况如同新田科技城。她又說,隨着北都項目出台,當中已有多個項目涉及濕地,若全部獲批,后海灣濕地會大減。 北都3項目涉后海灣緩衝區13% 翻查資料,連同流浮山項目,目前已有3個北都項目影響濕地,當中新田科技城分別約150公頃及97公頃發展範圍位於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另一佔地約68公頃的馬草壟發展項目,當中約10公頃土地位於濕地緩衝區內,若再加上流浮山涉約124公頃濕地緩衝區,3個項目合共約131公頃「踩入」濕地緩衝區,佔后海灣整體約1000公頃濕地緩衝區約13%。 除了濕地,本土研究社對比流浮山發展概念圖與現有土地用途,發現現時與保育相關的土地用途,例如海岸保護區及綠化地帶等,在新發展項目下會被不同發展用途「侵蝕」,例如現時面積約114.62公頃的海岸保護區,當中約一半會劃為「海岸保護公園」(陸地部分);由白泥至尖鼻嘴沿海的用地,將在海面建造4.8公里長的海濱長廊及單車徑,換言之,「海岸保護公園」亦會一分為二。本研社認為,既要成立公園又要維持海岸保護功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海岸保護區一半劃海岸保護公園 六成綠化帶保留 餘下作市中心旅遊等 至於區內綠化地帶佔地約250公頃,當中約六成保留作原本用途,餘下會劃為河岸社區、流浮山市中心,以及以旅遊業和酒店為主的「主題活動節點」等。本研社認為,政府做發展規劃時,不應以將來會有環境影響評估作為藉口,作出有違原有土地用途的發展建議,尤其是需要保育的重要區域,應就原有區域的環境特點,審慎考慮規劃和研究。 本研社表示,對比10多年前政府在「改善流浮山鄉鎮及鄰近地區研究」中,着重當地「文化鄉鎮」特點與原有生態價值的方向,現時北都規劃卻把流浮山定位為「數碼新海岸」,以吸納遊人進行康樂和經濟活動為目標,徹底改變對保育的定義。 長春社表示,政府現時正研究在當地設立海岸保護公園,在未有結果下已推出發展概念圖,憂出現先發展後保育情况。 政府2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出,流浮山與白泥一帶擁有北都其中一條最長的海岸線(約10.7公里),從尖鼻嘴延伸至白泥,除可作為具高生態價值的自然棲息地,亦可推廣生態康樂活動,當局擬在尖鼻嘴與白泥之間沿海地區建造一條約4.8公里長的海濱長廊,以供觀光、騎單車和散步。文件指出,尖鼻嘴至流浮山沿海岸線的陸上部分因生態價值不高,未有包括在海岸保護區內。